中共屯溪地方史(1919-1949)连载之一

作者:屯溪区党史办 发布时间:2022-07-28 08:53 信息来源:屯溪区委史志室 阅读次数:
字号: 打印 收藏

 

一、屯溪由来

相传,屯溪起源于三国。古时,徽州一带多处荒蛮,这里居住着一群山民,又称山越,较有名的首领,东有(今歙县)金奇,北有(今黟县)陈仆,而驻安勒山(今屯溪华山)有毛甘。各有山民一至二万户,结族而居,过着日出而作、日入而息的耕种渔牧生活。他们割据称雄,不纳王租,并对抗孙吴政权,使吴军不敢入。为此,孙权派威武中郎将贺齐前来讨伐,曾屯兵于此。贺齐王平定山越,班师回朝,受到孙权出宫迎接、设宴庆贺,遂下令将贺齐在此屯兵之处,命名屯溪。

山民平定之后,分歙县为始新、新定、黎阳(县治今黎阳镇)、休阳四县,连同原有的歙、黟共六县为新都郡,命贺齐为新都太守,这是徽州立郡之始。

西晋太康年间(公元280-289)新都郡改新安郡,新安江由此得名。至南北朝陈文帝天嘉三年(562年),黎阳县两度并入海宁(今休宁县海宁)县。隋文帝开皇十八年(598年)定名休宁后,黎阳属休宁县的一个乡,屯溪即是黎阳乡的一个都(古时村庄别名)。屯溪又称休宁县黎阳东乡十六都。明末清初屯溪设镇,至1949430日屯溪和平解放,旋即建市。

二、自然环境

屯溪位于安徽省南部,新安江上游历来是皖南山区重镇,徽州政治经济、文化中心,新中国成立后又是徽州地区的驻地。东北与歙县毗连,西北、西南与休宁接壤,北有黄山,西有白岳,南有马金,中为盆地。地势倾斜,东北高于西南,地面标高以新潭乡的金山尖为最,海拔379米,一般在130米间。北有横江由休宁经奕棋下林塘入境,河流全长79.7公里,流经市境9.9公里。四十年代前木帆船可直往黟县渔亭,下至屯溪镇海桥(老大桥),与从枧忠入境的南来率水汇合,称渐江又名新安江,顺流而下经篁墩出境。全长190公里,流经区境10公里,是徽杭公路建成之前,通往浙江严州、杭州及至上海等地的重要航道。每逢春汛时,二三天可达杭州。徽州的木竹、茶叶及土特产由此源源运出;盐、煤油、布匹、广百货、南北杂货又赖其不断输入。此外,尚有闵水、蟾溪河、珮琅河、洽阳河等多条水系,为屯溪的农田灌溉、沿途人民生活用水提供重要作用。

水是人类生存所必需依河居住仍是人民生息之重要条件。尽管各条水系沿途村镇星罗棋布,屯溪仍是当年徽州最大的水运码头。

屯溪市区北靠华山、徽山,南临新安江,形成一个狭长带状的山城。鉴于横江的流向和老大桥的建成,又把屯溪、黎阳连成一体,使镇区得到拓宽和发展。全境面积125平方公里,年平均气温16℃,年平均雨量1670mm左右,无霜期常年平均238天左右。气候适中、雨量充沛,光照充足。对本市农林山发展极为有利,尤其是奕棋、隆阜、黎阳、枧忠、阳湖、屯光沿河两岸,地域平坦、土地肥沃为我市粮茶主要产区。

三、文化教育

徽州历史悠久,人才辈出,沿着科举仕进而闻名全国的固然不少,但志在高洁、不求仕进而卓然成家者不乏其人。其中有:率口的程大位(1533-1606年),集珠算之大成,创造性的著有《算法统宗》,并用算盘取代古时筹算,使珠算、算盘得到广泛应用,是计算工具上一大改革,直至今日,他的《算法统宗》还是会计行家必读之本,他的著作事迹遍及日本和东南亚。隆阜戴震,字东原,(1723-1777年),家境虽贫,读书不辍,因而学术上除有数学、天文学外,对哲学、地理、水利乃至工程文字学等都有精湛研究。他的《算经十书》代表了中国古算精华,不愧为我国十八世纪的哲学思想家。

徽州文化教育比较发达,是与徽商重视智力投资分不开的。徽商外出一旦获得巨利之后,有的在家园故里,修书院、设学堂、读经讲经。明成化五年(1469年)率口的率溪书院,是休宁最早书院之一。明清时期,由于徽商重视和科举及第的盛行,屯溪自清康熙五十七年(1718年)到乾隆六十年(1795年)的77年间,考中状元4个;康熙三十年(1691年)到道光二年(1822年)的132年间,考中进士33人举人49人。除此,还有一些名宗望族、缙绅之士,广兴家族塾学之风。

随着资本主义国家各类商品渗入,徽商原来经营模式和商品市场受到很大冲击。为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商业中求得生存,不少有识之士认识到必须要有先进的科学经营知识和手段,因此他们立即从书院家塾转到实业教育。如清光绪三十四年(1908年)隆阜茶商戴琴泉在隆阜创办农业公司,载桑养蚕,并创设及初等农业学堂,开徽州职业教育之先河。宣统二年(1910年)阳湖茶商吴俊德捐出巨款,在阳湖创办徽州农艺学堂,亦以蚕桑为主科。1918年吴俊德又以徽州人多经商的特点,改设商科,学校易名徽州乙种商业学校至1929年才改普通小学(现阳湖小学前身)。

四、社会经济

屯溪是以皖南山区木、茶、土特产和手工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结构的城镇。工业基础薄弱,商业发展较早。早在南宋高宗赵构(1128年)迁都临安(杭州),大兴土术营造宫殿,所需木材,大多是从徽州各地汇集屯溪,顺新安江而下。由于各地需求,屯溪很早成为木材集散地。

街市开始在黎阳和西镇。唐宋时古街店铺林立,江面百舸争航,已是日趋繁华的水陆码头。明嘉靖十五年(1536年)镇海桥(屯溪桥)建成,街市重心渐向东延,到明代中叶,徽商兴起,大大促进了屯溪商埠的形成。由于各地商贾迁入,经营范围日益扩大,其中以经营茶木盐及典当业居多。

屯溪又是茶叶精制、转运的中心。明天启年间(1621-1627),屯溪被称茶务都会。清光绪二十二年(1896年)屯溪有茶号136家,茶号之多、茶工之众,每逢茶季,茶香飘溢,因有未见屯溪面,十里闻茶香,踏进茶号门,神怡忘故乡。精制的屯绿以叶绿、汤清、香醇、味厚四绝于世,蜚声中外,畅销不衰,屯溪也就成为全国著名茶市之一。

随着木材、土特产的加工转运以及屯绿的大规模营制,引来各地富商大贾,在此设肆经营,出现了众多的座商、行商、肩商和牙行。他们自成一帮,独具一业,如江西帮经营的木、漆和瓷器,黟县帮经营的绸布、百货和纸业,休宁帮经营的钱庄和典当,歙县帮经营的茶叶、南北货,绩溪帮经营的制墨和饮食,还有婺源帮的茶,青阳帮的制酱和腌腊等等,他们精通本业,发挥其长,前店后坊,自行加工,各有特色,加上屯溪地理位置之优越,转运浙江、江西及本省沿江地区。由于徽商云集,商业繁荣,清康熙三十二年(1693年)《休宁县志》有屯溪街,县东南三十里,镇长四里,皖南钜镇的记载。

除此,屯溪手工业起源较早,制墨、漆器是屯溪特产。徽墨始于南唐五代,清乾隆年间(1736-1795)屯溪就有胡开文墨店。由于选料考究,做工精湛,质量超群,且有落纸如漆,万载存真的书画功能,一直被官府选为贡品。特别是1915年精制的地球墨,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后,徽墨驰名中外。徽州盛产生漆。漆器起于唐发展于元,早在南宋时,屯溪有了漆器工艺作坊。当时细嵌镙钿称为宋嵌,工艺精细,驰名全国,以后的彩漆雕填和脱胎漆在明清时代,就有了较高的工艺水平。

屯溪又是徽商麇集之地,同时也给屯溪人民带来自小从事经商的生涯,故有前世不修,生在徽州,十二三岁,往外一丢之谚。这对山多田少的徽州人来讲,不仅是乡土风俗,更是治生之策。徽州人出外经商,刻苦经营,逐渐发展。阳湖茶商吴俊德(吴荣寿)1918年趁屯绿国际市场转畅,价格回升,大获其利,先后在屯溪、阳湖设有茶号18处,以及屯溪街上数十幢店屋租赁。徽商发展致富,伴随而来的是封建地主阶级的出现,休宁海阳的汪吴夏朱四姓,是全县地主中拥有最多土地者。阳湖的孙列五、曹蕴辉、以及胡寿山庄、大有庄、余家庄等都是拥有大量土地的富户。

鸦片战争之后,帝国主义以政治特权进而对我国经济上的掠夺。昔日屯溪商业市场,又成为美英洋商垂涎之地,各类洋货不断输入,冲击着徽州的自然经济。自1911年(宣统三年)以经销、代销各式商号应运而生。其中有代销英美烟草公司暨美国德士古煤油公司的刘紫记,经销美孚鹰牌煤油公司的同义公,和包销亚细亚公司僧帽牌煤油的协和。这是屯溪最早的三家洋货销售店。各类洋货不断输入,致使工场作坊难以维持,加上军阀连年混战,高利贷、田租、地税、壮丁捐、保甲费等一系列苛捐杂税和各种劳役压迫,屯溪人民和全国人民一样,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,深受帝国主义、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沉重剥削和压迫。